本文将聚焦精神病性障碍与精神分裂症,汇总诊疗相关的临床与转化研究成果。探讨: 1 )长期使用长效抗精神病针剂( LAIs )患者的安全性与复发风险; 2 )抗胆碱能药物负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。另有研究揭示早年重大逆境与精神病性障碍发病风险的关系,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区域变异性增加的神经影像学证据。压轴研究基于犬尿烯酸( kynurenic acid )在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中的潜在作用,利用患者诱导多能干细胞( iPSCs )分化的神经元与类脑器官模型,探索其对突触修剪的影响机制。
长期LAIs治疗患者复发率分析
Tiihonen等基于芬兰国家注册数据,追踪4,788例首发精神病患者长达10年,其中305例持续接受LAIs治疗。
研究发现,持续LAI治疗组累计复发率(需住院治疗)为45.2%,显著低于非持续治疗组的55.2%。治疗第1-5年复发率为14例/人年,第6-10年降至0.03例/人年,提示长期治疗未显现\"D2受体敏化\"等远期危害。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的Robin Emsley博士在评论中强调,该结果为长期抗精神病治疗的临床价值提供了有力证据。
抗胆碱能负担对精神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
认知缺陷是精神病性障碍的核心特征,且与功能预后密切相关。Mancini团队通过荟萃分析发现,无论采用临床量表、血药浓度检测还是药物减量研究评估,抗胆碱能药物负担均与认知损害显著相关(如记忆、执行功能等)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关联在首发精神病患者中同样存在。
匹兹堡大学Roy Chengappa与Jessica Gannon博士联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Yash Joshi在社论中提出,临床需优先选择低抗胆碱能活性药物,并定期评估药物组合的累积效应。
早年逆境与精神病发病风险的量化评估
Zhou等纳入45国349,265例受试者的meta分析显示,童年逆境使精神病性障碍发病风险增加2.8倍(OR=2.8),其中情感虐待风险最高(OR=3.54),且无显著性别差异。此外,逆境暴露者精神病首发时间平均提前9.5个月。
科罗拉多大学C. Neill Epperson博士呼吁,社会亟需通过政策干预减少儿童逆境暴露,这对全球精神卫生防控具有战略意义。
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患者脑结构变异特征
传统研究多关注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脑结构均值差异,而Omlor团队通过ENIGMA联盟的多中心数据(2,508例患者vs. 3,528例对照)首次系统揭示: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个脑区结构变异性显著增加,包括颞叶、岛叶、梭状回等皮质厚度,以及壳核、海马等皮质下体积。
宾夕法尼亚大学Raquel Gur团队指出,这种异质性可能部分解释临床症状的多样性,并倡导未来研究结合纵向数据探索个体内变异。
犬尿烯酸对精神分裂症患者iPSCs衍生神经元突触修剪的影响
突触修剪的改变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病理生理学有关,部分由小胶质细胞介导。Orhan等利用4例氯氮平治疗患者的iPSCs构建神经元-小胶质细胞共培养模型及类脑器官,发现犬尿烯酸通过拮抗NMDA受体降低兴奋性神经元活性,并促进树突棘密度减少——这一效应可被谷氨酸逆转。基因组分析进一步显示,犬尿烯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富集精神分裂症风险变异。
哈佛大学Roy Perlis博士强调,该研究为靶向犬尿烯酸通路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机制依据。
核心发现 神经调控技术潜力:多种神经调控策略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定症状中展现临床前景,但仍需大量研究验证; 长效针剂安全性:持续使用长效抗精神病针剂治疗未显现对患者的远期危害; 抗胆碱能药物管理:临床需系统监测并最小化抗胆碱能药物负担——因精神科常用药物多具抗胆碱能效应,而累积负担明确损害认知功能; 童年逆境风险预警:童年重大逆境预示着患精神病性障碍的风险增加近三倍; 脑结构异质性证据:多模态影像学揭示,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指标的变异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; 犬尿烯酸机制探索:体外实验证实犬尿烯酸可降低兴奋性神经元活性并参与突触修剪,结合临床证据支持其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。
大话精神编译,转载请联系编辑部。
投稿请联系:dahuajingshen@126.com